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大学动态 > 服务活动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安徽工业“老戏新唱”频出彩
发布时间:2015-04-21
    
信息来源:
    
浏览量:1410
    
【字体:
当下,中国经济的棋局已奕至中盘。定乾坤需“知天时”,谋良策须“接地气”。安徽省工业领域深化改革、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等各项举措成效如何?“不看广告看疗效”!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安徽省经信委主任牛弩韬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回顾世界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牛弩韬认为,制造业强则工业强,工业强则国家强;中国梦强国梦,必须靠制造业强国来实现。“咱们安徽不比上海、深圳,没有那个经济基础,不可能靠金融业、服务业立足,(实现增长)还得靠工业。” ——牛弩韬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没有华丽的辞藻、空洞的说教,有的是对省情的清醒认识:安徽一不沿边、二不靠海,目前还属于内陆次发达地区。
  今年3月,安徽省经信委向社会通报了该省去年产业集群镇发展情况、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及《2014年安徽省十大高成长性产业发展报告》。三份“成绩单”呈现出安徽工业新战场群英荟萃主演经济“升级版”的连台好戏——

一幕:高成长产业高速成长
  (掠影)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的奇瑞汽车公司生产车间,装配线上看不见工人忙碌的身影,只有许多工业机器人在“不知疲倦”地卖力工作着。随着各种机械臂的摇摆升降,焊接、组装、搬运……工业机器人精准地完成着各项操作任务指令。这些机器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埃夫特。作为安徽工业机器人企业示范单位,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多年来坚持自主创新,成为工业机器人整机设计与制造领域自主品牌的“龙头”。目前,埃夫特机器人已被广泛推广到汽车及零部件、家电、电子、卫浴、机床、机械制造、日化、食品和药品、光电和钢铁等行业。面对机器人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加上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埃夫特已在芜湖机器人产业园规划建设年产1万台机器人的工厂,即将实现机器人整机以及减速机、控制器、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的产业化。

  (背景)“十大高成长性产业”是去年7月安徽省政府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而着力培育的新兴增长点,具体包括智能装备、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智能语音、云计算和软件、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绿色有机食品加工十个产业。在安徽,这些产业基础好,具有高成长、高技术、高融合的特征,是安徽经济转型的新生动力——

  智能装备产业:安徽在无人机、悬停飞行器等重点项目进展迅速;3D扫描、3D内雕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合锻集团1.5万吨拉伸液压机用于航天器专用构建填补了国内空白;中科院、合工大等研发的取料、码垛机器人已经投放市场。

  新型显示产业:安徽液晶显示屏产量突破5亿片,增长129%。其中,合肥京东方TFI-LCD6代线成为全国运营情况最好的一条高世代面板生产线,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参与该产业的配套分工。

  智能终端产业:安徽的笔记本电脑产量已进入国内前列,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六;智能手环出货量超过百万只,为国内第一;中电科38所研发的我国首款北斗导航双模芯片突破关键技术。

  智能语音产业:安徽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亿元,实现利润7.2亿元,增长28.6%。“互联网+时代”就是“话时代”,抢先布局多年后,以科大讯飞为龙头的智能语音技术在移动互联网、呼叫中心等领域全面展开,不断向家居、汽车等领域渗透,形成燎原之势。

  2014年,安徽省十大高成长性产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5809.2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产业分别实现了96.9%、40.8%、57.7%的增长。

二幕:产业集群镇特色鲜明
   (掠影)合肥市肥西县桃花镇,位于风景秀丽的大蜀山南麓、波光潋滟的北雁湖畔。现为安徽省家电产业集群专业镇、安徽省外向型产业集群专业镇、安徽省两化融合示范园区,连续三年获得合肥市科学发展一类乡镇第一名,集聚了格力电器、美的洗衣机、美的暖通设备、江淮汽车等一批核心大企业。2014年,镇域范围内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0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8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4336元。

  近年来,安徽省以中小企业高度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迅速,已成为该省推动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安徽省经信委日前评出30个产业集群专业镇示范点,都是产业集聚度高、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带动力大、公共服务全、发展环境优的集群镇。例如:无为县高沟镇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无为特种电缆产业基地”;博望镇被认定为“刃模具机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黄岗镇被命名为“中国柳编之都”;源潭镇的工业刷和环卫刷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七成以上;全球玩具三分之二来自中国,中国玩具三分之一来自安徽,而安徽三分之一来自冶山镇。

  安徽省的产业集群镇具有明显的资源和地域特色:皖北6市农副加工业比例较大,皖中4市以农副加工、机械装备业占据主导,皖南6市则以机械装备业占比较大,全省布局形成一定的承接过渡态势。下一步,安徽将以30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示范点为标杆,提升现有149个产业集群的发展质量;在现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发展壮大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增强龙头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带动力;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转移零部件生产,建立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协作关系;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形成一批掌握更多核心技术、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涌现更多知名品牌的中小企业;培育名品、名人(企业家)、名家(能工巧匠)、名企,推进集群区域品牌向特色化、优质化发展。

  2014年,安徽省149个产业集群专业镇共有注册企业2477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719户,从业人员137.15万人,全年实现增加值1465.87亿元。
 
三幕:民营经济GDP占比过半
  (掠影)坐落在芜湖市无为县高沟镇的“安徽江淮电缆集团有限公司”,集电线电缆设计和开发、制造和销售为一体,其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并出口20多个国家(已被列入国家援外项目的配套部分)。目前是安徽省特种电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骨干企业、国家重点项目及军工配套生产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先后获得“安徽省明星企业”、“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等殊荣,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背景)2014年,安徽省经信委狠抓政策落实,努力推进个体工商户转为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切实提出降低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的具体举措;重点清理了不适当的资金、技术、资质等限制性条件。克服体制机制弊端,直面结构性矛盾,使改革红利得以大量释放,为民营企业打掉了诸多阻碍发展的“拦路虎”,全民创业活力迸发。目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助力器”、“倍增器”和“孵化器”。

  新常态下,融资难、用工难等新老问题交织,安徽民营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为此,安徽省经信委重新理顺2015年全省民营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主体培育、载体建设、环境营造三大着力点,实施民营经济“创业创新创富创优创融创才”六大行动计划,实现民营经济的总量、效益、活力、贡献四大提升。预计,2015年该省将增加新登记民营企业5万户,个体工商户15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将占全省GDP的58%左右。

  2014年,安徽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1946亿元,增长9.2%,占GDP的57.3%。

续幕:
  今年一季度,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335.2亿元,同比增长9%,增幅比全国高2.6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2位。

  数据显示,该省规模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保持着较快发展势头,一季度实现增加值846.6亿元,增长13.9%,增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4.9个百分点。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不断攀升,增长贡献率的提升更为显著。当季规上高新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6.3%,比去年全年高1.5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4%,比去年全年高11.5个百分点。

  一季度,该省规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28.6亿元,同比增长10.8%,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1.8个百分点,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占比为35.5%,高于去年全年1.4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0.3%,比去年全年的水平提高了4.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贡献度也在继续提升,当季全省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39.6亿元,增长49.4%,比去年全年高5.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3.2%,高出去年全年9.4个百分点。

  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增长表现颇为抢眼。一季度,该省规模以上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15.5%,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6.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69.7%,比去年全年高9.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1573.2亿元,增长10.8%,高出全部规上工业增幅1.8个百分点,贡献率为78.5%,比去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在工业经济增长中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凸显,显示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取得新成效。

经典回放:
  安徽自古就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智慧勇气,曾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引领中国现代化进程。南宋末寿州工匠发明的“突火枪”,被称为“近代枪炮的鼻祖”;历史上徽商称雄明清商界三百多年。我国第一个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轮船、第一部电话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第一台WCD均诞生于安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的孕育兴起,不断引领着安徽工业跨越发展的新高度。上世纪50年代,马钢、铜陵有色的兴建,筑起了安徽工业的“铜墙铁壁”;60年代,两淮煤矿的开发,安徽成为“华东动力之乡”;70年代,安徽石化、海螺水泥的投产,结束了安徽没有石油化工的历史,赢得了“亚洲水泥看海螺”的美誉;80年代,美菱、荣事达、黄山等黑白家电享誉全国,安徽成为轻工大省;90年代,奇瑞汽车和江淮汽车全面振兴,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典范;新世纪以来,以科大讯飞、京东方、联宝电子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业蓬勃发展,成为安徽工业发展的新引擎。
返回上一页   |   返回首页
上一篇:新业态发展带动信息消费新增长
下一篇: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