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先生的去世,引发大量追思,也引发了大家对改革开放大潮初启时那一代企业家的集中回顾。
鲁冠球、张瑞敏、任正非、宗庆后……这些大众熟悉的名字,都是在那段冰河解冻的激荡岁月崭露头角。白手起家的他们在不同赛道创造了商业传奇,在中国经济驶向发展快车道的征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在世界舞台上打响了中国品牌。
时至今日,这批企业家有的已然功成身退,有的依然叱咤风云,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创业范本和励志故事,显然还有更珍贵的东西值得体会。
(一)
在中国企业史上,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熠熠生辉的时代。
1984年,邓小平同志先后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并分别为三个经济特区题词。这一南巡视察,很快以新闻的方式传播全国,关于特区的争论至此告一段落。在他离开广东后的第二个月,中共中央作出重大决定,宣布“向外国投资者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
随着改革开放的格局正式确立,中国经济体系加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转轨,春潮奔流也在思想层面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松绑效应”,弄潮儿如春天的种子一般破土而出——
43岁的任正非漂泊到深圳,以两万多元创办了一家名叫华为的电子公司,业务为代理进口香港康力公司的模拟交换机。
42岁的宗庆后举债14万元,带领两名退休教师,承包了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即娃哈哈前身,代销汽水、冰棒、文具。
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他上任后决定由做洗衣机改为生产冰箱,并一度挥锤怒砸数十台质量不合格的冰箱。
……
(二)
热潮涌动看似遍地机遇,但机会并非想抓就能抓住。
对于企业家来说,“敏锐的嗅觉”是一种天赋。比如宗庆后从儿童偏食的现象中,预测到了食品保健的巨大市场。
当然,嗅到商机,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最终能跑赢市场的企业家,往往都极富创新精神,敢闯敢试,勇于“摸着石头过河”。
宗庆后掌舵的娃哈哈,在儿童营养液“一炮而红”后,马不停蹄进军瓶装水市场、研发出非常可乐、AD钙奶等新产品……如今,娃哈哈产品已涵盖包装饮用水、蛋白饮料、碳酸饮料、罐头食品等10余类200多个品种。
任正非创业伊始销售交换机,看到这个“二道贩子”生意红火,许多供货商停止供货,他“豪赌一把”决定自主研发,中间一度经历了现金枯竭、差点破产的巨大打击。直到1992年,他研制的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终于面世。
正如《创业维艰》所写,成功背后是苦难,伟大背后是痛苦。成长环境的历练与筚路蓝缕的创业过程,让艰苦奋斗成为那代中国企业家刻进骨子里的特质,也塑造了他们“如影随形的危机感,胜败亦然的平常心,刻苦谦卑的学习态度。”
宗庆后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常年穿一双布鞋;任正非创业初期,靠公共汽车运货,“背20米左右堆在那里,再去背20米”。即便之后企业发展高歌猛进,他们本人早已财富自由,但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习惯,曾引发关注的“坐二等座”“搭经济舱”“深夜打车”等等,不是标签,而是他们的日常。
而出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这批人,普遍有着浓重的家国情怀,又在创业之初目睹了西方巨头“碾压式”的实力,故“争光和留名,是那一代人深入骨髓的信仰,是他们一生不懈奋斗的原动力。”1987 年创立华为的任正非,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做民族通信企业的脊梁! 做汽车零部件起家的鲁冠球,则满腔热血要实现“中国人自己要造一辆汽车”的梦想。
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痴迷机遇、整体把握和协调领导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敢为人先、吃苦耐劳、追求卓越,坚守实业、质朴低调……那一代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品质,无疑就是这一抽象表达的生动注释。凭借着这样一股精气神,他们在各自领域做大做强,而这种时代气质也成为一种精神路标,激励着后来者砥砺前行、勇立潮头。
(三)
在致敬那代人的同时,总有人追问:他们的成功还能复制吗?他们展现出的企业家精神对今天还有借鉴意义吗?
无疑,今天的市场环境和创业环境较改革开放之初已大为不同,昨天的故事或许没办法复制。但创业拓荒就像突破“无人区”,最终的成功不仅是物质上的胜利,也是精神上的胜利。那一代人身上所体现出的企业家精神,才是传奇中真正震撼人心的部分,也具有穿越时空的实践价值。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愈加激烈,技术迭代日新月异,颠覆性创新难上加难,新一代创业者更需要秉持老一辈开辟新天地的智慧和勇气;
随着全球化迈入纵深,中国企业加快“出海”,走到全球市场“与狼共舞”,面对国际环境的“风雨莫测”,新一代创业者更需要秉持老一辈披荆斩棘、百折不挠的硬骨头;
创新创业春潮涌动,“短平快”热点层出不穷,有人大呼“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新一代创业者更需要秉持老一辈坚守实业的实干精神,心无旁骛做好属于自己那“一瓶水”。
……
从更大视野来看,求真务实、敢闯敢试、脚踏实地,又何尝不是一种可贵的人生态度?
(四)
1987年,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热情讴歌企业家经济,认为“这是社会历史中最有意义、最富有希望的事情”。
今天,中国已经进入了“企业家经济”的时代。数据显示,全国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超1.8亿户,民营经济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正所谓“世界上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在新征程上续写光荣与梦想,推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轨道,必须进行“二次创业”,呼唤更多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弄潮儿”大展拳脚、绽放光彩。
当然,企业家精神不会从天而降,离不开公平的环境、政策的土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建立权力清单制度,营造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到致力于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到出台弘扬企业家精神相关文件,涵养全社会尊敬并激励企业家的文化氛围……我们对企业家作用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制度保障前所未有。进一步营造公平环境、打破隐性壁垒、实现平等对待,让不同规模的经营主体,都能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这是民营企业的信心来源,也是护佑企业家精神拔节生长的沃土。
政策支持之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同样重要。
敢为人先、敢于创新,从来都是企业家的“第一桶金”。而过往事实反复证明,“从0到1”的创新之旅,往往与失败相伴而行,结果经常是“九死一生”。中国民营企业一路走来,不论是大胆开辟新生产线,还是引入新企业管理形式和组织形式,每一次选择在当时的约束条件下,都是风险拉满的“豪赌”。摒弃“成王败寇”的功利评价,对“壮丽的试错”多些宽容,为企业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他们“向险而行”就能少些心理负担。当经营主体都敢向前一步,后浪推前浪,百舸争风流,就能汇聚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洪流。
(五)
“此身恰似弄潮儿,曾过了、千重浪。”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值年轻。
属于初代创业者的辉煌奋斗史将渐渐翻页。但时代前行,精神不朽。在企业家精神被不断提及的当下,民营企业发展的舞台更加广阔。时代呼唤更多企业家接过老一辈的精神衣钵,在创新与实干的道路上深耕,孕育属于这个时代的春天的故事。
务实,创新,拼搏,坚毅。中国企业家跋涉不止,步履向前。
图源:新华网
撰文:范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