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点,皖南山间的雾气还未散尽,歙县坑口乡长源村的青石板路上已传来细碎的脚步声。笔者跟随“农二代汪小桶”汪鑫,踩着带露的青苔赶往村民家收笋。“李大爷昨天打电话说,新晒的笋干不错,让我去验验货。”汪鑫的登山靴踩过落叶,声音里带着期待。推开院门,竹匾里十几斤笋干正摆放整齐,见有人来,老人连忙起身:“小桶,能不能帮我把这筐笋挂到你那个‘小黄车’上?”
这是汪鑫返乡创业的第四年。他的手机镜头,早已成为连接城乡的桥梁——镜头里,村民的手掌抚过竹篾的纹路,晨雾漫过茶园的枝头,竹筐里的笋子还沾着新鲜的泥土。
2021年,在广州从事电商工作的汪鑫回到家乡,发现留守老人守着漫山珍宝愁眉不展:笋干被商贩压价,手工竹编堆在墙角无人问津,新采的春茶因山路闭塞错过最佳售卖期。“这些宝贝不该烂在山里。”
于是,他注册“农二代汪小桶”抖音账号,决定用短视频当“锄头”,挖开山乡的价值矿脉。
汪鑫的镜头里没有滤镜,只有真实的生活原声:镰刀切入笋根时“咔嗒”的脆响,篾匠指尖摩挲竹条的“沙沙”声,雨后春笋滚落竹筐的“闷咚”声……这些声响,在他的短视频里都散发出浓郁的家乡味道。
“网友想看的不是表演,是‘会呼吸的乡村’。” 他总结道。50余期视频以轻快的叙事解构乡土生活,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206万次,勾起了万千网友的乡愁记忆。
但流量只是工具,真正的价值在于“变现”。他通过直播预售冬笋超5000斤,并举办趣味运动挖笋比赛,吸引了400多名游客慕名来到坑口乡。游客们不仅体验到了挖笋的乐趣,也让这个曾经安静的小山村热闹了起来,带动了线下农产品的销售。2024年冬笋与春笋线上线下总销量超2.5万斤,春笋收购价较往年每斤提升0.5元。“以前要挑到山下卖,现在小桶直接上门收,方便多了!”村民搓着手笑道。
“我想用镜头捕捉乡村最本真的肌理,让深藏山野的匠心好物被世界看见。”汪鑫擦拭着镜头盖,说出创作的初心。
晨曦未散,他已经出门爬上陡峭的山路,赶到村中一位制作竹制品的老手艺人的家中拍摄制筷工序。
他将镜头对准那双布满裂痕的手——篾刀翻飞,竹屑簌簌落下,粗糙的竹条渐渐变得光滑圆润,最终化作一双双纹理清晰的竹筷。
视频发布后,上千条网友留言涌入评论区:“一双手就能把竹子变成艺术品!”“这才是匠人精神!”汪鑫拿着手机给老人看,指着后台不断跳动的订单提醒:“您看,现在全国都有人买你的竹筷!”
曾经沉寂的院落里,打包胶带的撕扯声与山雀的啼鸣交织,一箱箱竹筷正带着皖南竹海的清气,飞向远方。
想当初,许多村民对镜头充满戒备。“拍这有啥用?耽误干活!”而今,汪鑫用实际效果向村民们证明了他的想法的正确。
汪鑫坚持让村民成为视频的主角:晒笋干的阿婆在镜头前展示独特技艺,采笋的老汉用方言讲述山里的故事,连村头的老篾匠也成了网友眼中的“非遗传承人”。
老人们从最初的拘谨到如今的全身心配合,甚至主动询问:“小桶,今天要不要拍我?”汪鑫说:“他们意识到,镜头不仅能记录生活,还能让山外的世界看见家乡的价值。”
更深远的变化在屏幕另一端生长。无数异乡游子循着短视频找到归途,许多在外打工的游子通过短视频看到了家乡的变化。有人留言:“视频里的阿婆像我奶奶,突然想回家了。”还有人私信他:“谢谢你让我看到老家的山水,明年一定带孩子回去看看。”这些反馈让汪鑫更加坚定:“短视频不仅是卖货的工具,更是连接游子与家乡的情感纽带。”
汪鑫对乡村的执着,源于他的成长经历。作为留守儿童,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村里长大。“那时候,父母过年过节难得能回一次家。我总趴在村口等,等来的却只有电话里的‘下次一定’。”2021年返乡时,他发现家乡依旧“熟悉又陌生”,“我必须做点什么,不能让家乡就这样消失。”
回到老家后,他决定留下来,发挥自己原本的工作专长——拍摄短视频。没有团队,就自学剪辑;缺乏灵感,就整天泡在田间地头和老人聊天。随着视频播放量的攀升,他找到了方向:“城里人向往乡村的纯粹,而乡村需要被看见。”
如今,他带着村民探索农旅融合:挖笋大赛吸引百名游客进山,直播间里网友“云采摘”茶叶,上门晒笋既新奇又接地气……
站在皖南山间的竹海中,汪鑫眺望着远方。阳光洒在翠绿的竹林上,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新生。村民们在竹林间劳作的身影,与远处的青山绿水交织成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手机屏幕里,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故事仍在继续,而汪鑫正是这幅画卷的绘梦人。
“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长期的坚持,每一个人的努力。”汪鑫说。他深知,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接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乡村的潜力,吸引更多人回到家乡,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在歙县徽云直播销售员培训课堂上,汪鑫向30多名青年传授经验。他郑重地说道:“乡村振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我们不仅要让乡村的产品走出去,更要让乡村的文化、乡村的生活方式被更多人看见。只有这样,乡村才能真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的路很长,但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梦想。”汪鑫说。他的声音在竹林间回荡,仿佛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他用“数字锄头”促进山乡发生一点一点的改变,也用镜头架起了乡村与世界之间的桥梁。未来,他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用更多的创意和努力,让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生机与希望。